会计确认可分为初始确认和再确认。如何进行会计确认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的始终,什么是会计确认标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增加了如何确认会计要素的内容,会计确认是为了明确一项经济业务涉及哪些会计要素,新会计准则收入确认条件《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如下:第二条收入。
我国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分期会计、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即会计所服务的具体单位,会计应以企业的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明确这个前提,即明确会计由谁(哪个科目)记账、编制报表。该会计主体不仅独立于其他会计主体(除本企业单位以外的任何企业单位),而且独立于其自身所有者。
也就是说,企业将按照既定的经营方针和预定的经营目标无限期地继续经营,不会终止清算。在组织会计工作时,是以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为前提的。以此为前提,企业会计主体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经营过程中按预定用途消耗或出售,其承担的债务按预定日期偿还。这一假设为各种成本分配方法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进一步确立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2006年,财政部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增加了如何确认会计要素的内容,要求会计要素按照规定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并明确说明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本文结合我国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进行了探讨。1.《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了会计要素基本确认的标准体系。会计确认是将一个项目正式记录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并纳入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的过程。
一是记入账簿,按照财务会计的要素及其进一步分类进行正式记录,即初始确认;二是根据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将账簿记录纳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即再确认。在建立基本的确认标准体系时,要考虑确认过程本身所需的步骤,并将这些步骤体现在整个确认标准体系中,否则就是不完整的。如何进行会计确认,或如何确定相关经济数据能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首先明确这些条件?主要问的是为什...会计的前提: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的空间范围;2.持续经营:明确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3.会计分期:为分期核算、定期编制会计报告提供了理论依据;4.货币计量:明确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假设币值稳定。二、明确产生这些条件的原因:会计的基本前提是组织会计要有前提条件,只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才能顺利运用准则中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
只有界定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2.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3.分期核算是指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等长的连续期间。分阶段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文章TAG:会计 确认 准则 收入 要素